近日,在国家农业农村部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与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报告》中,我旗提交的《妙用农业文化遗产打造区域公用品牌 —— 内蒙古敖汉旱作农业系统保护传承实践》成功入选报告中的典型案例,成为内蒙古地区唯一获此殊荣的案例。

自 2013 年起,我旗充分利用农业文化遗产世界影响力。以传统品种搜集为切入点,将旱作农业系统中的优势作物谷子列为重点突破口,全力打造 “敖汉小米” 区域公用品牌,并将小米产业纳入农牧业三大主导产业体系,通过政策倾斜与资源集中投入,稳步推进产业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为筑牢农业文化遗产根基,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踏遍乡村征集 218 个传统品种,谷子品种 92 个,建设农业文化遗产品种保护基地,在传统品种基础上开展新品种选育。“金苗 K1”、“敖谷 8000”成为 “敖汉小米” 核心品种,同时入选内蒙古、赤峰市农作物主导品种,全旗谷子种植面积稳定在 100 万亩。 旱作农业减贫模式获评第二届全球减贫最佳案例,为国际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经验。

敖汉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徐峰说:“作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我们始终坚信,农业文化遗产不是尘封的古董,而是活着的财富 —— 那些濒临消失的传统品种,是旱作农业的‘种子基因库’,更是我们打造区域品牌的根基。这些年,我们建起保护基地实现动态监测,就是要守住这份‘千年谷香’的根与魂。在此基础上,我们以谷子为突破口,推动小米产业从单一种植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敖汉小米’从无名到知名,品牌价值突破 320 亿元,更成为乡亲们增收致富的‘黄金产业’。”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利用与传承。未来,敖汉旗会继续深耕农业遗产保护与利用,既要守护好农耕文明的基因密码,也要让更多人读懂敖汉小米里的文化内涵与生态智慧,助力乡村振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