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百万亩谷子的金黄籽实让“世界小米之乡”的美誉锦上添花,黄羊洼镇鲜食玉米复种白菜基地的绿叶正舒展如扇;当240万亩玉米如期颗粒归仓,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又铺陈出一幕幕崭新的丰收图景。收完大田作物,再走进特色作物种植基地,你会发现,敖汉的秋天,丰收不止一季 。
从“一年一茬”到“复种增值”
在黄羊洼镇鲜食玉米复种白菜基地,一车车鲜嫩白菜正源源不断运往北京、山东等地。曾经“一年一茬”的一片地,如今正上演着一场“二次增值”的“身价跃升记”。

“8月份鲜食玉米收获后,移栽复种白菜。鲜食玉米的生长期较短,正好为复种白菜腾出时间窗口,实现一年双收。”黄羊洼镇国伟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于国伟说,“一茬玉米一茬菜,土地利用率提高了,亩均收入比单季种植翻了一番”。据了解,大黄芯白菜每亩产量可达1.2万斤,按当前地头价每斤0.15元计算,亩均纯收益达1000元。
今年,黄羊洼镇积极探索“一年两茬”轮作复种模式,从“小麦+食葵”到“鲜食玉米+白菜”,复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土地产出率,还通过作物轮作改善了土壤结构,减少了病虫害积累,实现了用地与养地相结合。2025年,全镇“一年两茬”轮作复种面积已达1200亩。
菊苣,“维你好”
菊苣浑身是宝,兼具经济与健康价值。在敖汉旗,这样的“金疙瘩”种植近3万亩。
从田间翻土采收的新鲜根茎,到车间标准化加工的特色产品,再到漂洋过海的出口订单,一颗小小的菊苣根茎,正串联起农户的增收希望、企业的发展活力和乡村的振兴蓝图。

在新惠镇各各召村菊苣种植地块里,种植大户兰文波正忙着指挥菊苣采收,300亩集中连片的菊苣地甚是壮观。他说,“从育苗到收货,维你好公司全程提供技术支持,按照目前的长势,估计一亩地产出四吨左右,每亩地纯利润能达到2000元。”
在内蒙古维你好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车间,标准化的生产场景井然有序,清洗干净的根茎切片,烘干,脱水,用研磨机打成细腻的菊苣粉后包装、装箱,次第发往全世界多个市场。
采取“企业+基地+农户”的订单模式,解决了农户 “种不好、卖不掉”的难题。今年,维你好公司订单种植面积超 28000亩,平均亩产3.5吨到4吨, 形成了“种植有保障、加工有渠道、销售连国际”的完整产业链。
一株甜菜,甜透一个村庄
今年,木头营子乡推行“党组织+企业+基地+农户”订单种植模式,种植甜菜4900余亩,种植户与赤峰众益糖业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从种植技术指导到产品收购全程衔接,从根本上解决了“种什么、怎么种、卖去哪”的难题,让种植户安心发展生产,真正让“甜蜜产业”甜进心坎里。

在黄羊洼镇三义井村的千亩甜菜种植基地,机械轰鸣声中,一排排甜菜被连根拔起,饱满的块根裹着泥土翻出垄面,自动切削装置整齐切断顶部枝叶,经由传送带送入运输车货厢,一派繁忙景象。
今年,三义井村党总支牵头协调土地流转,引进种植大户,流转土地2000亩用于发展甜菜产业。
“在甜菜整个生长周期中,尤其是播种阶段,为村民提供了大量务工机会,日均用工量50多人,人均日增收约300元,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获得稳定收入。”三义井村党总支书记李志勇带领村民走通了“产业建在村组、务工在家门口”的致富路子。
蒿柳养蚕 生态丰收
在绿色敖汉,丰收的旋律里岂能少了生态致富的足音。
近日,敖润苏莫苏木蒿柳治沙养蚕基地迎来了令人振奋的丰收季。放眼望去,基地内一簇簇厚厚的蚕茧惹人怜,农牧民们正小心翼翼地采摘着饱满的蚕茧。

作为苏木新兴特色产业,蒿柳养蚕成为牧民增收的新途径。今年,敖润苏莫苏木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基地+牧户”模式,成功种植蒿柳700亩,播撒蚕籽60亩,经过45天生长期,现已迎来蚕茧大丰收。
“在合作社的指导销售下,每亩蒿柳地至少能产出80斤的蚕茧,目前以33元/斤的价格进行回收,每亩地收入至少能达2000元。”秋日暖阳里,蚕农正在开心的算着收入账。
蒿柳养蚕的成功探索,为苏木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苏木党委政府正积极争取资金,建设蚕籽孵化中心和销售中心,鼓励农牧户利用房前屋后空地发展养蚕产业,向着“小规模集聚、大群体发展”的态势演进。
秋天,是一个季节的时序。于敖汉旗而言,收获的滋味早已漫过五谷馨香,浸透四面八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