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瑙玦(夏家店下层文化):外径10.5厘米,内径8厘米,肉厚0.8厘米。灰白色。局部有浅棕色纹理。内外缘磨成楔形两面起棱,横截面呈六棱形。缺口处两端均磨成楔形,可见切割痕,这是迄今所见最大的一件玛瑙玦。夏家店下层文化集中分布的辽西地区,是中国玛瑙的主要产地之一,玛瑙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得到的广泛开发与利用,构成了夏家店下层文化玉器遗存的基本特点之一。
磨光黑陶罐(夏家店上层文化):口径7厘米,底径9.1厘米,高15.6厘米,1983年林家地乡菜圆子墓葬出土。泥质黑陶,侈口尖唇,溜肩圆腹,平底,存轮修痕,口沿内侧及肩部打磨光亮。黑陶并非夏家店上层文化陶器的特点,但同墓出土的曲刃青铜短剑属夏家店上层文化。因此,这件陶罐对研究夏家店上层文化时期多边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具有一定的价值。
青铜双耳剑鞘和短剑(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短剑通长36.8厘米,柄长11.5厘米,格宽5.3厘米,剑鞘长39.8厘米,两鞘通宽9厘米。剑为蘑菇形柄首;柄一面饰网格纹,另一面出槽;剑格较短;直刃,剖面呈菱形;剑柄与剑身不在一条直线上,略有斜角。长短不一的两剑鞘作双体并连接,正面为镂空菱形花纹图案;背面之两侧各有两小孔并存皮革带,为系挂于腰间所设;鞘内各插入大小不同的两把短剑,现只存较大的一把。同类双耳剑鞘曾在宁城南山根101号墓中出土。这是西周晚期活动动于中国东北的山戎族所独有的短兵器,是在马上搏杀时所挥舞使用。这套剑鞘与短剑的再次发现,对研究古山戎文化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曲刃短剑石范(夏家店上层文化):范长37厘米,宽7.5~8.5厘米;剑腔长36厘米,叶长30.5厘米,最宽5.9厘米 ,敖吉乡山湾子墓地出土。滑石刻制而成,双扇合范,现存1扇。长方形,两侧略外弧,锋端平直,并在锋端两侧各刻一道合范标记,茎端一侧刻一合范标记。外侧漫圆。内面刻一剑范腔,起尖节,节前后孤曲,节后叶较宽呈椭圆形。中刻脊槽,槽至刃的尖节处下凹,并起棱至锋部。尖节后部的棱槽渐逝并外弧,至茎端呈扁圆状。茎部槽至端孔两侧微收,锋端刻有气槽。该石范的发现,对研究当时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具有一定的价值。
曲刃青铜短剑(夏家店上层文化):通长33.6厘米,葉长29.5厘米,最宽5.9厘米。敖吉乡山湾子墓地出土。两侧刃尖节前部较直,后部弧曲,两叶较宽,至茎部圆收,前脊起楞至中部突起,内弧并渐逝,圆茎。茎部有缠缚痕。与其一起出土的还有配套的石范,对研究当时青铜器的铸造工艺具有一定的价值。
石钺(夏家店下层文化):刃宽12.2厘米,纳宽9.4厘米,高11.6厘米,灰黑色石质,有灰色纹理,磨制。扁宽体,弧刃向一侧斜,有使用痕。纳端平,并有粗糙面。中孔两面穿,并从孔向纳端有缚柄物的酸蚀痕。该件石钺出土于敖汉旗萨力巴乡七道湾子墓葬中,在大甸子墓地也曾出土多件此类玉、石钺,应当为举行祭祀仪式时所使用的礼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铜带钩(战国):长14.6厘米,尾宽1.7~2.1厘米,环径长5.3厘米。范铸。钩首如马面形,钩尾和钩身与钩首连接处各为一虎形兽面。螭首衔环,螭首两侧各为对称的数条龙纹,龙的头向不一,有相对者,有相背者。整个螭首花纹细弱发丝,具有燕国铜器的特征。在燕国的北疆戍边的将士中,使用此钩者,定是具有一定身份的将领。此铜带钩的发现,对研究当时人的服饰特征及身份等级具有一定的价值。
猪形青铜牌饰(战国):长5.2~6.1厘米,高3.2~3.8厘米,1991年新惠镇铁匠沟1号墓出土。一组7件,范铸半浮雕。其中一件为双猪交姌。野猪嘴细长前伸,有獠牙,阴刻双眼、鬃毛。背面有双纽,残存穿带痕。以野猪形象作为青铜饰品,反映出狩猎业仍是燕境土筑民族的生产方式之一。为研究当时的经济形式提供了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