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南缘、老哈河畔,有一片被绿意浸润的土地—古鲁板蒿镇。这里曾是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如今却化身生态与产业共舞的“塞北江南”。当“盲盒”概念邂逅这片神奇的土地,每一次开启,都是对自然奇迹与人文底蕴的深度探索。

塞北江南 鱼米之乡。(摄影:汝海波)
古鲁板蒿镇精心打造了四个风格迥异却魅力十足的“盲盒”——生态治理的“绿色魔法”、舌尖上的“沙地产物”、沉浸式的“乡愁体验”、四季更迭的“惊喜彩蛋”,每一次开启,都是对自然奇迹与人文底蕴的深度探索,每一份收获,都藏着这片土地独有的故事与风情。
盲盒二:舌尖上的“沙地产物”
康家营子大米的“赛江南”
老哈河畔的万亩稻田如绿色绸缎铺展,微风拂过,稻浪轻摇。这里水质纯净,富含矿物质,昼夜温差大,为水稻生长铺就天然温床。春日里,农民挽起裤腿踏入水田,将嫩绿秧苗插入明镜般的水面,从插秧到灌浆,每一株稻穗都浸润着汗水。秋收时,金黄稻穗垂首,收割机轰鸣中,稻谷经晾晒、脱粒、精细加工,化作晶莹剔透的“康家营子”牌大米。用它煮出的米饭,米香绕梁,口感软糯回甘,每一口都裹着黑土地的馈赠与农人的热忱。

康家营子村稻田风光。(摄影:于海永)
沙地蜜瓜的“甜蜜暴击”
设施农业冷棚里,“一株两蔓一瓜”的网纹蜜瓜正沐光生长。沙地土壤透气性极佳,昼夜温差拉满,为蜜瓜积攒糖分打造完美温床。果农以科学种植技术精心侍弄,藤蔓间,金黄的蜜瓜如灯笼摇曳,浓郁瓜香穿透棚膜。这些蜜瓜甜度高达18°,堪称“瓜中贵族”,轻轻切开,清甜的汁水瞬间流出,果肉细腻爽滑,入口即化,甜蜜在舌尖炸开,仿佛把整个盛夏的阳光都酿进了果肉里。果农们通过订单农业、农产品展销会等多种渠道,将这些美味的蜜瓜推向了更广阔的市场,让沙地的甜蜜搭乘物流快车,甜遍大江南北。

现代化机器包装蜜瓜。(摄影:刘新娜)
全鱼宴的“河鲜盛宴”
老哈河水质清冽,宝河湾渔村滋养出肥美的鱼虾,“一鱼十二吃”的全鱼宴,堪称河鲜文化的“活招牌”。铁锅炖鱼选刚破冰的开河鱼,配山野调料与土豆粉条,在铁锅中咕嘟出奶白汤汁,鱼肉鲜嫩入味,汤汁泡饭能连吃三碗;糖醋鱼骨炸至金黄,浇上琥珀色糖醋汁,酸中带甜,脆骨嚼起来咔哧作响;银鱼煎蛋则将银鱼的柔滑与土鸡蛋的醇香融合,嫩得像含住一汪春水。此外,鱼丸汤鲜掉眉毛,清蒸鱼保留本味,红烧鱼块裹着焦香酱汁……十二道鱼馔各有千秋。搭配刚出锅的荷叶饼与现磨豆腐,坐在老哈河畔的渔家乐里,看水波粼粼,尝河鲜肥美,烟火气与水乡诗意在此刻撞了个满怀。这桌全鱼宴不仅勾住了食客的味蕾,更让渔村借“鱼”扬名,成了游客打卡的生态美食地标。

晒鱼干儿。(摄影:郝军)
从稻浪翻滚的老哈河畔,到瓜香四溢的沙地冷棚,再到鱼鲜沸腾的渔村灶台,这片土地用丰饶的物产书写着自然与人文的和弦。当米饭的糯香裹着农人的期盼,当蜜瓜的甜意串联起产销的脉络,当全鱼宴的烟火点燃水乡的活力,古鲁板蒿的田野间,正生长着北国风情的丰收故事,这是土地对勤劳的应答,更是舌尖与乡愁的久别重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