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敖汉旗始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融入青少年成长的全过程,通过校园筑基、跨域联动、实践赋能三大路径,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交往交流交融格局。
校园筑基:让民族团结基因融入青春血脉
敖汉旗将校园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通过课程体系创新、文化阵地建设和特色活动开展,厚植青少年的中华文化认同。全旗中小学普遍开设民族团结主题课程,将剪纸、蒙古族刺绣等非遗技艺融入美术、音乐课堂,在“石榴籽课堂”中碰撞出文化交融的火花。新惠第八小学打造的“民族团结艺术长廊”,以56个民族服饰图腾和中华文化符号装点校园,使每一面墙、每一块展板都成为“行走的教科书”。同时,通过“红领巾争章”“小石榴籽章”等激励机制,引导青少年在主题班会、中华诵读、手抄报比赛中深化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解。2025年,全旗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活动超150场次,覆盖各族师生3万人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如同春雨般浸润青少年心田。
跨域联动:架设各族青少年交往交流的“连心桥”
敖汉旗突破地域限制,创新“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双轨模式,构建起跨区域青少年交流网络。依托京蒙协作机制,37所中小学与北京海淀区28所学校建立“石榴籽”结对关系,通过“云端同上一堂课”“手拉手书信交流”“文化手册共创”等活动,让草原与都市的青少年在虚拟与现实间架起友谊之桥。2025年,敖汉旗联合北京市举办“赤子心·石榴情·逐梦行”主题夏令营,各族学生在故宫研学中触摸中华文明,在长城脚下共唱《中华民族》歌曲,在“云端刺绣工坊”中合作完成象征团结的“石榴图”,实现从“屏幕交流”到“心手相连”的跨越。同时,通过“京蒙帮扶一家亲”“蒙辽少年手牵手”等品牌活动,推动各族青少年在农耕体验、非遗传承、志愿服务中深化交往,参与各族师生8000余人,形成“双向奔赴、共同成长”的生动局面。
实践赋能:让青春在交融中绽放绚丽之花
敖汉旗深挖史前文化、农耕文明和体育赛事资源,打造“研学+实践”融合平台,让各族青少年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中华文化魅力。依托兴隆沟遗址、小米博物馆等文化地标,设计“探寻中华文明之源”“农耕文化实践课”等研学路线,让各族青少年在考古发掘现场触摸文明脉搏,在五洲生态农庄体验“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耕演变,深刻理解“五个共同”深刻内涵。同时,通过“体育+育人”模式,将全国小轮车联赛、亲子越野跑、校园足球赛等体育赛事转化为民族团结实践课堂,参与人数达3万余人次,各族青少年在赛道上挥洒汗水,在绿茵场团结协作,在运动中增进友谊。2025年,敖汉旗组织开展“各族青少年心向党”主题系列研学活动,5000余名学生走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在折纸手工、消防体验、气象科普中感悟中华文化共性,在“石榴花开 籽籽同心”系列活动中表达对伟大祖国的热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