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敖汉旗黄羊洼镇牛力皋村的祁美霞已经开始清扫道路。扫帚下的落叶和尘土在晨曦中翻飞,她熟练地将垃圾归拢清理,动作利落而专注。“守家种地,能照顾家人,每月还有600元收入,买药买菜都踏实。”她一边干活一边说着朴实的话语。这样的乡村公益性岗位,如同毛细血管一般,将党和政府的关怀精准送达民生服务的“末梢神经”,既解决了群众家门口就业问题,又有效提升了乡村治理水平,实现了乡村治理和民生改善的良性互动。
在敖汉旗,像祁美霞一样的乡村公益岗人员有百余名,他们分布在各镇各个村(社区)的角落,承担着道路清扫、垃圾清运、巡林管护等工作。过去,各村(社区)里许多年龄偏大、文化程度不高、需照顾家庭的脱贫人口,很难找到增收门路。“出去没人要,待着没收入”是他们的真实困境。像乡村保洁员、护林员等公益性岗位,门槛不高、时间灵活,正好契合他们的需求。每月几百元收入,虽然不算丰厚,却是一份稳定可靠的保障——能给老人买药,能给孩子添文具,更能兜住基本生活。它带来的不仅是一份收入,更是一颗“定心丸”,让越来越多的脱贫人口在家门口看到盼头、稳住生计。
专职保洁让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曾经的杂物乱堆、垃圾乱丢的景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整洁的街巷、畅通的沟渠和整齐的柴草垛。环境改善不仅减少了病菌滋生,更提升了村民的生活品质与精神面貌。
近年来,敖汉旗黄羊洼镇不仅将乡村公益岗的设立作为就业帮扶的暖心举措,更将其作为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的有效抓手。村民们从“等靠要”转变为“想干事”,从“旁观者”变成了“参与者”,乡村治理有了更多温度与活力。部分公益岗人员在履职过程中,还主动承担起政策宣传、邻里调解、关爱互助等职责,成了村“两委”和群众之间的“连心桥”。通过这一岗位,村民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增强了,村级组织的凝聚力和号召力提升了,治理“末梢”真正活了起来。
公益“小岗位”,蕴含着改善民生、提升治理、凝聚人心的“大能量”。它畅通了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让政策不再只是纸上的字句,而是化作群众脸上真切的笑容、心里扎实的温暖。这种以岗位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模式,既提升了乡村治理效能,又增强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仅点亮了群众的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