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人民政府 丨 敖汉旗人民政府
登录/注册 用户中心 无障碍浏览
蒙文版
赤峰市敖汉旗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首页
  • 走进敖汉
  • 政务公开
  • 网上服务
  • 互动交流
  • 旅游敖汉
搜本站
  • 搜本站
  • 搜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党政公开>政府信息公开

敖汉旗:科学治沙绘绿卷 绿富同兴谱新篇​

来源:敖汉旗林业和草原局 作者: 发布日期:2025-11-11 14:44
打印
【保存】
【 字号: 大 中 小 】


走进如今的敖汉旗,昔日黄沙漫天的“不毛之地”早已换了容颜。稻草方格牢牢缚住沙龙,光伏板下牧草长势喜人,柳林深处蚕农忙着采收,沙棘果林一眼望不到边际,满眼的草木葱茏让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的荒凉。经过70多年的绿色接力,敖汉旗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华丽转身,更在“十四五”期间走出了一条科学治沙、系统用沙、绿富同兴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十四五”以来,敖汉旗继续以科尔沁沙地歼灭战为主战场,统筹推进“一减三增两改”退化林分改造修复,累计完成沙地治理面积3.4893万亩,林业重点项目营造林27万亩,流动沙地被成功锁住,沙区群众的生活环境显著改善,生产方式与生态观念发生了深刻变革。


科学治沙:精准施策筑牢绿色屏障


敖汉旗始终将科学作为治沙的核心驱动力,不断推动防沙治沙工作向精细化、科技化迈进。每年春秋两季,当造林黄金时节到来,敖润苏莫苏木等沙区便会掀起大规模治沙热潮。数百名施工人员顶着风沙铺设稻草沙障,数十台工程车辆协同作业,日均治理面积可达700亩以上,一点点为大地披上绿装。

“十四五”以来,敖汉旗立足地区实际,精准划分治理单元,将全旗分为南部巩固区、中部提升区和北部攻坚区,实施差异化治理策略。在具体治沙战术上,采用“工程固沙+生物固本”的模式,针对流动沙区采取“先固后绿”的方法,先用沙障稳住沙丘,再栽植耐旱的乡土树种;而在立地条件较好的区域,则成片种植樟子松、沙地柏等常绿树,构建起科学完善的综合治理体系。

技术赋能更是为治沙工作插上了翅膀。敖汉旗综合运用北斗卫星定位造林、顶凌造林、坐水造林、覆膜造林等适用技术,大幅提高了造林标准化程度和苗木成活率。仅2024年,就有近80%的造林任务借助北斗导航技术完成,实现了造林工作的精准高效,让每一棵树苗都能在最合适的地方扎根生长。

在治沙过程中,敖汉旗还注重让群众共享治沙成果,建立起农牧民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以工代赈”“先建后补”等方式,引导当地群众积极参与沙障铺设、苗木栽植等工序。据统计,这些措施累计带动周边240余名农牧民参与其中,人均增收超过15000元,真正实现了既增绿又增收,让群众成为防沙治沙的积极参与者和直接受益者。


系统用沙:多元融合激活沙地价值


随着治沙工作的不断深入,敖汉旗不再满足于单纯的防沙固沙,而是积极探索“用沙”之道,通过“光伏+生态+旅游”等创新模式,让沙地焕发新的生机,实现了从“治沙”到“用沙”的跨越。

在敖润苏莫苏木,15万千瓦的光伏电站格外壮观。在7000亩的土地上,30多万块光伏板整齐排列,每年可提供约3亿千瓦时的清洁电力。更令人称赞的是,该电站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种植”的创新模式,在发电的同时同步推动生态修复。项目建设期间,铺设了长达6534.2公里的草方格沙障来固定流沙,还飞播了沙打旺、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434.04公顷,植被成活率高达95%,让黄沙之地重新焕发生机,实现了“治沙、发电、增收”的多重效益。

以敖汉旗三义井林场为核心区域,《大中亚区域植被恢复与森林资源管理利用示范项目三期》工程正在全力推进。该工程将建设沙地科普宣教中心、体验区和产业发展基地,通过整合各类资源,打造集科普、游憩和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生态平台。这不仅能提升公众对沙地生态的认知与保护意识,还能进一步挖掘沙地资源潜力,为地方经济多元化发展注入新动力。


绿富同兴:观念转变绘就幸福图景


治沙不仅改变了敖汉旗的生态环境,更深刻影响了沙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生态观念。过去,“靠天养畜、散养放牧”是当地群众的主要生产方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小的破坏。如今,随着治沙工程的推进,“舍饲圈养、科学养殖”逐渐成为主流,群众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保护生态就是保护自己的饭碗。

在敖润苏莫苏木,蒿柳成为了“治沙先锋”,也成了群众增收的“绿色银行”。农牧民在沙地上插柳养蚕,一年可收获两轮,亩均收益超2000元,而且柳条还能作为饲草,额外再增收600元。“以前沙地种啥啥不收,现在插柳就能生金。”一位参与林下养蚕的蚕农的感慨,道出了沙区群众的幸福与喜悦。

如今,在敖汉旗沙区,不养破坏生态的牲畜,不种耗水耗地的作物,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4000多只对草场有破坏性的山羊被坚决淘汰,圈养代替了散放,柠条、沙打旺等耐旱植物代替了耗地作物,群众在治沙过程中,真正找到了生态保护与生计改善的平衡点。

产业赋能让沙地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在长胜镇六顷地村,生态产业园给村民们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出了家门就可以直接进厂子里打工,每天收入100多元,采收期一天能达到400元,盛果期算下来总收入得有2万多元呢。”村民们谈起生态产业园的好处,脸上满是喜悦。

内蒙古沙漠之花生态产业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建设了2200亩沙棘标准化种植基地,以高于市场价10%的价格回收沙棘果。不仅带动周边6000余亩荒坡沟渠生态修复,还为当地300多名留守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开辟了“土地流转+劳务雇用+收益分红”的多元增收渠道。

敖汉旗在“十四五”期间走出了一条精准治沙、系统用沙、绿富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生态嬗变,不仅在于草木葱茏,更在于群众脸上越来越多带有满足感的笑容。未来,敖汉旗还将继续在治沙与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书写更多绿富同兴的精彩篇章。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Copyright 2018 ahq.gov.cn All Rights Reserved

蒙ICP备19002805号-2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4300045   蒙公网安备 15043002000017号

主办:敖汉旗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敖汉旗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网站技术支持电话:0476-4322588

地址:敖汉旗党政综合楼  邮编:024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