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日报】为了让贫困户早一天富起来——记奋战在脱贫攻坚第一线的敖汉旗四道湾子镇扶贫办主任孙士杰

来源: 作者: 发布日期:2019-01-14 08:43
打印
【 字号:

九零后,独生子,富二代;

扶贫办,五加二,白加黑,4000元工资。

看似不相关的信息,却都集中在了一个人身上——孙士杰,敖汉旗四道湾子镇扶贫办主任,一位28岁的年轻人。

富二代走上扶贫路

孙士杰是家里的独生子,2014年毕业于山东济南大学。毕业后,他没有找工作的打算,而是当起了自由摄影师,拍婚礼、拍小孩、拍平面,用快门记录千家万户的喜怒哀乐。

父母在敖汉经商多年,家境殷实。他们想让儿子接手自家生意,不要再到处闯荡。可孙士杰不愿躺在父母造就的温床上,他说:“父母的产业是父母的,自己挣来的才是自己的。”

为了不让父母惦记,孙士杰在新惠一所学校附近开起了一家小书店。在学校附近开书店,卖教辅和考试辅导材料,有眼光!当人们竖指赞叹时,孙士杰却让人们大吃一惊:他售书的范围定在文学、历史、政治、小说等范围,唯独没有和考试有直接关系的教辅材料!

赔了,肯定得赔本!

然而,教师来了,政府公务员来了,一些学生也经常光顾,其中有的学生还考上了一流学府。用学生们的话说,这是一家活着的书店,每一本书都在呼吸。原来,读书不单单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明心、正行。一年下来,不到30平方米的小书店竟能盈利8万多元。

他自己也一头扎进书堆里,读海子、顾城,也迷哈耶克、乔治·奥威尔,用历史的镜子端正自我,在书海中打造自己的灵魂。读着读着,他忽然有了新的想法:我何不考个公务员,证明一下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2016年,他成了敖汉旗四道湾子镇扶贫办的工作人员。

“救兵”

2017年5月,原扶贫办主任调走了。此时扶贫工作进入了攻坚阶段,临阵无帅,怎么办?镇领导非常着急。在这关键时刻,领导想到了孙士杰,但也有几分顾虑:刚刚参加工作的新兵,能胜任吗?矬子里面拔大个,就让他先救急吧。

朋友圈里,孙士杰的昵称是“救兵”,这是他对自己的工作定位。

他爱笑,哪怕生气的时候说话声音也很低,表面是个慢性子,但工作起来真如救兵一般,冲在前头,风风火火。

有的村委会能操作电脑的少,会一点也是自学的,面对扶贫档案、项目库、大数据,就像老虎吃天,无处下口,村书记、主任急得团团转。

孙士杰来了,拉着电脑、打印机等工具,边教边干,通宵达旦成了家常便饭。

“不会就给小孙打电话。”于是,孙士杰的电话成了扶贫热线,孙士杰成了各村扶贫专干的“百度”。

有时上级对扶贫数据等资料要得急,在各村束手无策的时候,孙士杰就会及时出现在他们面前,指导他们并亲自操刀,“只要孙主任一来,我们心里就有底了。”扶贫专干见到他就像见到救星。

白天去各村指导,晚上回镇里汇总。他尽量把时间留给村里,自己则与星辰为伴。

“没想到这小伙子这么能干,这个救兵没选错!”镇党委书记的表情就像伯乐见到了千里马。

“土豪”

说孙士杰是“土豪”,还真贴切。他天天开着自己的“牧马人”,翻山越岭,走村串户,经常把一辆豪车弄得蓬头垢面。

“豪车加土,就是土豪。”年轻同事这样吐槽。

四道湾子镇有十几个偏远自然山村,坡陡沟深,工作队员入村时,都把车放在2公里之外,再走着去。因为去一趟不容易,所以没人愿意去。

“你们谁想感受一下我的座驾,咱们去山里溜溜?”为了摸清贫困户信息,孙士杰或自己或拉着工作队员,钻沟爬坡。遇到危险地段,他让别人下车,自己开过去后再一同前行。上级来检查,镇领导走访贫困户,孙士杰都自告奋勇开车前往,因为镇里只有他的车越野性能最好。

有的人下乡不开自己的车,办公事,费自己的车,烧自己的油,不划算。孙士杰则不在乎这些,“看到别的车都抛锚了,我的车却如履平地,我也有点‘幸灾乐祸’的自豪感。”他笑着说。

他的车耗油率高,在任职一年半的时间里,行程5万多公里,每月油钱花掉工资的一半。在“大排查大整治”期间,他一周没回家,车也跑了一周,实在脏得对不起观众了,还是他父亲来镇里把车开回去,洗刷保养好后又给他送过来。

在全镇扶贫工作微信群里有一百多人,只有他一人发红包。每到工作关键阶段,他就发个红包以示提醒和鼓励。深夜急需扶贫数字,他就发个红包“钓鱼”,看看谁在群里,用这种方法,总能逮住潜水的“鱼”。时间久了,他的小阴谋难免被识破,但群里人仍甘心“上当”。“孙主任一发红包,肯定有急事,人家是为了工作,我们也不能装不知道呀。”真是一个愿发,一个愿抢。

在车后备厢里,孙士杰经常拉着一箱红牛饮料。不是因为好喝,而是为了提神。如果他的朋友圈里出现“红牛配烟,法力无边”时,肯定又工作到凌晨。                   识贫助困

贫有百样,困有千种,贫困户的精准识别是扶贫难题。各村对政策把握不一,理解有别,因此有的村民有意见,认为评判不公,甚至无理取闹,争当贫困户,村里解决不了,他们就到镇扶贫办“评理”。

一天,一位60多岁的老人一把推开扶贫办的门,“扑通”跪在地上,磕头作揖。孙士杰赶紧把他扶到椅子上,倒了杯开水,仔细一看,认识,是附近村的贫困户,因此“大排查大整治”把他标稳脱贫,老人不干了。

孙士杰对此了然于胸:“你家不缺劳力,身体也没啥大毛病,一家人都挺过日子,以前你就不应该是贫困户。穷不是啥光荣事,人家摘都摘不掉,你咋还往自个脑袋上扣呢?咱们扶贫是扶真困难的,我倒是希望你是村里最穷的,那咱们村得多富啊!”

一番解释,两番劝说,老人释然,连连点头认为孙士杰说得在理。孙士杰把他送到楼下,老人一头扎进了儿子的轿车里。

在一次入户走访中,孙士杰发现一般户毕连元家存有漏评疑点。毕连元因年迈丧失劳动能力,儿子毕晓龙智力障碍,父子俩蜗居在2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没有其他收入,完全靠国家救济维持生活。这户应该纳入贫困户!孙士杰询问邻里,核对一卡通,与该村反复研判,最终将该户纳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7年底动态管理之初,孙士杰发现有个基础设施完善、集体经济丰厚的非重点贫困村,贫困发生率竟然很高,这怎么可能?孙士杰带领该村工作队员逐一入户排查,先后几次组织人员进行研判,把“优亲厚友”的、装穷的“贫困户”进行了脱贫、清退处理。

不让富人戴穷帽,不漏评一个贫困户,虽然很难,但始终是他追求的目标。

2018年上半年,全镇到户扶贫项目比较单一,孙士杰与镇分管扶贫工作领导大力推动到户养殖项目,不到两个月时间,各种养殖项目已覆盖贫困户126户365人。项目到户后,孙士杰担心后续管理出现问题,独自驾车逐户进行验收。

蜜罐里长大的他,竟与贫困户息息相通;自由飞扬的青春,也能与贫困老人产生心灵碰撞。贫富没有隔阂,老幼没有代沟,怜贫济弱,孙士杰这个九零后,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

“儿子不认爹了,555!”

2018年3月,孙士杰喜得贵子,当爹的喜悦溢于言表,不时在朋友圈里显摆显摆。

8月初,孙士杰朋友圈里晒出一个小男孩,瞪着水汪汪的眼睛,眼神胆怯、陌生,旁边注释着“儿子不认爹了,555!”每提此事,孙士杰一脸苦笑,满腹辛酸。

那时正是“百日攻坚”回头看时期,孙士杰连续10多天没回家。在微信工作平台里,有人偷拍并上传了他的照片,“我们的孙主任睡着了”,只见孙士杰倚着沙发,歪着头正在打盹儿。据村委会人讲,他将近两天没合眼了。

一次,他在朋友圈里晒出了“买给‘大姑娘’迟到的生日礼物。”原来,“大姑娘”是他对妻子的爱称。“没办法,当时回不去啊。”孙士杰两手一摊,一脸无奈。

家里有双方父母的照看,孙士杰比较省心。但省心代替不了惦念,放心驱赶不走牵挂。

当华灯初上,千家万户团聚在餐桌前的时候;当冰轮碾过悠悠白云,年轻夫妻们携手沐浴在皎洁月色中的时候;当丈夫把咿呀学语的孩子逗得“咯咯”直笑,妻子在旁柔情注视的时候,这个九零后的小伙子却错过了很多。

人们常问一句俗不可耐的话:“你这么干,图啥?”

“当你看到不远的山沟里,有人住着透风漏雨的土房,屋里糊着比我岁数还大的《昭乌达报》;当你得知还有人洗脸是为了走亲戚,洗脸水还得留着饮驴;当你入户算账有人一年的收入还抵不上我们半月工资,每一个有正常情感和同情心的人,都会想帮帮他们,让他们早点富起来,像我们一样过上好日子。”孙士杰表情沉重,语调略显激动。